导语:据统计,截至2019年底,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约1.76亿,占总人口的12.6%。预计到2022年左右,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%,正式进入“老龄社会“。面对即将到来的“老龄社会”,我们该如何应对?谁帮我们养老?
1月9日,央视《新闻调查》栏目播出《谁帮我们养老?》,记录北京某家养老机构部分老人的生活,以及机构人员的日常工作。
调查表明,北京目前4.78%的老年人为失能老人。对于因阿尔茨海默病等导致失能失智的老人来说,他们最大得需求就是长期专业的护理。调查表明,从失能之日起,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比居家养老的平均存活时间长了近一倍。
专业护理人员十分紧缺
专业化的服务对于失能失智老人来说尤为重要,而专业化服务又要靠人才队伍来支撑。在养老机构,不仅是失智老人,因为各种疾病导致失能的老人,同样需要专业的生活和精神照护。
然而,在一线从事护理工作的大部分是没有学历背景的中年人。同时,因工作强度高、压力大、工资低等,北京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3年内行业留存率仅为30%,年轻人在养老机构甚至整个养老行业都是稀缺资源。养老机构不仅年轻人少,即使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,也会面临难招、以及频繁流失的问题。各种因素导致年轻人和中年人两支队伍双线告急,专业人员力量不足使得养老行业面临着困难和挑战。
调查表明社工是养老行业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,老年人也喜欢年轻有朝气的、有活力的人每天陪着他们,和护理人员一样,与老人建立一种照护关系、一种信任关系。
政策推动养老服务良性发展
养老服务它的专业性,决定了在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涉及,并应建立起一个专门围绕着长期照护的职业体系。
2020年11月27日,北京市民政局举行新闻发布会,宣布《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》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。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接受采访时说:这是第一个变成真金白银的政策,通过一个岗位的补贴,来推动他在自己的职业成长和职业培训中,进入到一个良性的轨道。